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高峰学科 > 机械工程 正文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2022年06月01日 20:08  点击:[]

1. 学科历史

本学科历史悠久,源于1947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机电科,历经1955年合肥矿业学院矿山机电本科(全国最早开展矿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矿山机械(学校时为全国32所工科重点高校之一)本科人才培养,1984年获批矿山机械硕士点,2002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入选安徽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矿山机电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2014年获批建设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本学科被列入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安徽省高校唯一列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C

2. 学科队伍

学科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0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导8人,博士率79%,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 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特支计划1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5。拥有“智能矿山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深部煤炭智能采选技术与装备研发”“ 煤矿综掘机器人技术研究与装备 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重大团队3个,“高产高效煤矿井下管状带式输送机研发及产业化” 安徽第七批“115”产业创新团队1 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煤炭教学名师1“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1人,安徽省教学团队3个,安徽省百名卓越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模范教师2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2人。

3. 学科平台

学科拥有机械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国家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4个,应急管理部的煤矿深井开采灾害防治技术科技研发平台、安徽省科技厅的矿山智能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矿山采选装备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教育厅的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发改委的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经信厅的煤矿安全采掘装备创新中心省部级学科平台6个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3项(一等奖3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59件(转化专利62件)、国际发明专利39件。

4.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学科密切结合煤炭行业及长三角区域机械制造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秉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并重的发展模式,聚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领域、安徽战略性重点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以本学科国家/省部级平台为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健康身体心理素质,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能够独立解决机械工程技术和工程实际问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支撑“两淮”乃至全国矿区安全高效生产,推进长三角智能制造水平提升,为提升我国机械制造和矿山智能化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矿山智能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高地。

5. 学科方向与特色优势

本学科围绕智能制造和矿山智能装备领域,形成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技术、矿山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矿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方向。开展煤矸光电识别分选与绿色回填、井下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前混合磨料高压水射流技术、大功率磁力传动理论技术、矿山辅助运输机器人与钻孔机器人应用、矿山智能无人驾驶运输系统、高性能主运煤带式输送机集成化系统、高性能液压元件与系统设计、机电液大功率一体化协调控制理论与技术、复杂机电系统误差建模与精度提升理论技术、基于光纤传感的复杂机电装备安全监控和集成控制技术、智能结构非线性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特色研究。

学科是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是安徽省机械仪器类专业评估主任单位,完成28个省属高校93个专业评估,全面分析专业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依据评估标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为省政府优化专业结构、招生计划调整等提供决策依据,助力省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学科学生为主的机器人协会、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省高校唯一拥有2个);学科连续承办了2016、2018年第七、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竞赛,为安徽省机械仪器类学生创新技能的展现搭建了良好平台。

依据矿山装备技术积淀,开展“两淮”矿区机电设备健康年检任务,确保安全生产;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主编《辞海》(第七版)采矿分科,参与制定《智能化煤矿分类、分组技术条件与评价》等行业标准,助推矿业知识普及,服务行业发展;聚焦安徽重大工程科技发展需求,开展能源产业机械制造发展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专业化高质量决策支撑。

对接“两淮”矿山机械人才培养需求,“送教上门”解决工学矛盾,开办工程硕士班培养紧缺高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安排科技特派员当“媒婆”,科技服务 宿州、南京等地方经济发展,“聚变”科技与经济协同效应

主办2019年“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国际学术会议矿山装备分会议、2019年第七届ATCI网络智能和智能精准开采国际学术大会、2019年第三届中韩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交流会,协办2015年第六届国际精密机械测量会议(ISPMM2015)等,加强学术交流。

6. 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建立了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了导师思政教育首要责任制、研究生学术研究、学位论文答辩、创新能力培养、本硕博连读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制度基础;设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研究生评估中心等校内第三方评价机构,建成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学科落实“三青”(青苗、青托、青尖)“两带”(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舜耕名师”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制度,实施教师“三种经历”(境外访学、高水平大学进修、制造企业挂职),保障导师队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基础;采取校院两级模式开展学科人才培养,构建“课程思政、一流课程、核心课程、科研案例”多维互补的课程体系,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1门,建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2门省级教学示范课程,省级研究生教育一流优秀教材2 部、煤炭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1 部其他课程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发挥各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保障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设置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校-院-系(学科)级教学质量督导体系,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对入学教育、导师双选、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资格审查、抽检送审、(预)答辩、毕业抽检等“十大环节”实施全过程督导和学位论文校外100%全盲审制度,保障培养过程质量;开展研究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建立毕业研究生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反馈于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适应度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同,为社会培养了毕业生近两万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书记牛维麟、安徽理工大学原校长张文祥、海螺集团董事长高登榜(202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赵大庆(清华大学教授)、龚国芳(浙江大学教授)、叶建桥(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永芹(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

学科近5年获省教学成果奖14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3%,本科生升学率达到26.1%

(2020年12月31日稿)


上一条:郭永存参加期中教学检查教师座谈会

关闭